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薪火新苗/原鄉行腳 社企搭建部落創業路

2017-03-28.經濟日報.A15.經營管理.朱永光

經濟繁榮大幅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然而企業在追求利潤極大化的過程中,往往忽略其生產行為對社會效益與社會價值的意義,造成偏遠地區資源落差及弱勢族群貧富差距日趨擴大等問題。強調兼顧獲利與社會價值的「社會企業」近年來快速興起,無疑是改變種種社會現況的一帖良方。

扎根教育 養成社企人才

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胡哲生,擁有30多年教研經驗,並在2009年成立的「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擔任理事長一職。在社會企業一詞尚未受到大眾關注與討論之前,早已開始思考建構社企發展理論、深入發掘台灣本土社企案例,同時透過各式講座及專文宣導社會企業的精神與概念。

「長期以來商學院缺乏社會關懷的教育養成,但社會企業需要的是具有經營管理和人文社會關懷的人才。」胡哲生說。

繼推動成立「社會企業研究發展中心」進行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之後,胡哲生進一步結合輔大管理學院和社會學院的教學資源,促成設置「社會創新創業學分學程」及「社會企業碩士學程」。

這是華人地區第一所專門培育社會企業人才的研究所,以有關經營社會企業所需的觀念、技術與能力為發展方向,持續培育兼具社會公益精神與商業創新思維的管理人才。

今年首度針對社會人士開辦「社會創業大學」,跳脫繁瑣冗長的教學程序,設計為期兩個月的聚焦課程,從基礎觀念到創新創業技能,協助學習者思考並實踐為何(know why) 社會創業及如何(know how)經營社會企業,為有意實際投入社會企業創業的人士,搭建一個更有效率的學習平台。

組織團隊 推廣社企商品

除了作育英才,2014年胡哲生與愛盲基金會董事長謝邦俊共同創辦「社企一起幫17 Support」,組織團隊協助社會企業透過網路社群推廣銷售產品。

「多數的社會企業受限於資源不足,很難兼顧研發、生產、行銷、販售等各面向,我們建立通路、致力於提高社企產品的能見度,鼓勵採購良善產品與服務,對於解決社會問題有相當的助益。」

這兩年,胡哲生對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有新的反思,開始以行腳醫生的方式帶領年輕朋友走出教室、進入社區。

「社企發展與在地的文化民情、社會結構、天然環境及社會問題特徵有絕對的關係,社企創業不是實驗室裡的培養皿,我們必須深入社區發掘機會、解決問題。」

前進偏鄉 協助弱勢族群

舉辦多年的「Tic100 社會創業競賽」,也將主題拉回社區、偏鄉的改善方案,透過青年學子的創意發想,為老社區找到新的創業亮點。同時也有原鄉部落邀請拜訪交流,與族人一同研擬如何利用自身特色文化,創造社區經濟的執行計畫,不論是泰雅族石頭屋的傳統手藝、或是布農族古風部落的八部合音,胡哲生每每親自帶著師生走進偏鄉、扎根在地,實踐社企的精神。

足跡不僅限於台灣,胡哲生並多次率領輔大社會企業師生前往越南、印尼、尼泊爾、泰國、中國大陸等地,將所學的技能「外銷」貢獻給海外弱勢族群與社區。

比如越南北部的北寧省「河粉村」,水資源的汙染、廢水問題嚴重,目前已成功引進台灣生態池的工程經驗,順利改善當地飲用水的狀況。

「從別人的需求上,看到自己的責任,這些國外案例都是讓我們台灣年輕人發揮所學的事業機會。」

將教育實際連結到社會的需求上,胡哲生一步一腳印,青年學子亦步亦趨跟隨,面對需求、困難、尋求解決方案,從眾多面向落實社會企業創業的理念,其精神與行動力令人感佩。


(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Start Up Taiwan 發起人,本專欄隔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