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小鎮文創 點亮小鎮復興之路

2013-12-31.經濟日報.B6.經營管理.朱永光

台灣有許多具有本土文化風情的小鎮,曾經風光一時並創造早期的經濟繁榮,但隨著產業沒落及人口外移,小鎮逐漸被人遺忘而凋零。「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近年來致力於鄉鎮文創,積極輔導老店轉型、鼓勵青年以專長換宿,進而返鄉創業,逐步重拾台灣小鎮的價值與生命力。

何培鈞的創業故事要從買了一座古厝三合院,打造民宿「天空的院子」說起。在大學時代無意間經過竹山發現這座廢棄的三合院,便深深被它吸引,探訪了解後更為竹山的文化凋零感到惋惜,「復興竹山的文化與經濟發展」是他立下的心願。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創愛的業/興采實業 讓咖啡渣變機能布

2013-12-17.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早晨一杯咖啡喚醒一天的活力,喝咖啡已成為台灣民眾生活的一部分,近年來更可以看到滿街林立的咖啡館,連便利商店也搶搭風潮。但你可知道台灣一天消費的咖啡渣達30噸?而在烹煮咖啡的過程中,咖啡豆的原料僅有0.2%被攝取,剩餘的99.8%全被當成廢棄物丟棄。

「興采實業」研發出獨步全球的技術,成功地將咖啡渣製成機能布料,代表西方飲食文化的咖啡在東方亞洲重獲新生,正式跨界成為衣著文化。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鄰鄉良食 擦出小農與企業的火花

2013-12-03.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地處偏鄉部落的小農,除了面對天災蟲害還有中間商人的層層剝削,反而陷入愈勞動愈貧窮的窘境,永遠處於相對經濟弱勢的一方。「鄰鄉良食」便是以產地直銷的概念出發,連結偏鄉小農與國內企業,創造兩者間共享價值。

「鄰鄉良食」創辦人譚景文過去擔任企業社會責任(CSR)顧問,發現擁有資源、也有意願承擔企業社會責任、關心台灣農業的各大企業,卻苦無適合的管道或平台從中協助完成採購作業,不是農產品來源資訊不足,就是與農民的溝通協調有困難,導致企業的良善美意滯礙難行。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創愛的業/冶綠服飾 行銷綠色生活

2013-11-19.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你知道產值只占全球農作物3%的棉花,卻使用了全世界農藥化肥四分之一的用量,對土壤、水源及棉農都造成極大的傷害?穿上一件純棉T-shirt,就等同於穿了150公克的農藥及化學肥料在身上?

其實穿衣也可以有機環保、愛地球,「冶綠生活服飾」便是以有機棉織品為出發點,推動綠色穿衣概念,達到環境保育及地球永續發展的訴求。
笑稱自己是中年轉業的薛焜中,40歲那年心念一轉,辭掉外商知名電子公司的穩定工作,決定以推廣生態環保為志業,兼顧工作、家庭及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尋,創辦「冶綠生活服飾」,推廣環保綠色生活概念。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創愛的業/歐萊德 打造髮妝業綠色供應鏈

2013-11-05.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地球暖化、氣候驟變,近年來世界各國及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抬頭,製造業也正掀起一波綠色革命,高生產率及低成本不再是製造生產唯一的考量,綠色產品及製程技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歐萊德」(O'right)以「自然、純淨、環保」為品牌理念,是國內唯一從行銷、設計、研發、製造、銷售、服務,全面貫徹綠色品牌精神的環保髮妝產品公司。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創愛的業/雨林咖啡 守護雨林的實踐家

2013-10-22.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地球暖化與氣候異常的現象接踵而至,環境議題持續發燒中,但被稱為「世界之肺」的熱帶雨林仍面臨強大的開發壓力,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當中,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
身處在台灣的我們,究竟能為保育雨林做些什麼?
「雨林咖啡」吳子鈺以咖啡為橋樑、雨林為標的,用具體行動走出台灣,實踐他對第三世界人民與環境的關懷。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弘道基金會 為高齡社會注入活力

2013-10-08.經濟日報.B6.經營管理.朱永光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及少子化的影響,台灣早已邁入高齡社會之列,政府及社福團體雖然都長期關注這個議題,提供老人照護或探視的服務,但基本上都是在「老人是社會問題、弱勢族群」的框架下運作,直到去年「不老騎士」電影的上映,才開始扭轉社會大眾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對於老化議題有了正向的觀點與態度。
曾獲十大傑出青年表揚、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是這一切的幕後推手;在幸福和樂的三代同堂家庭成長,是她日後投入老人服務工作最大的動力。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繭裹子 為公平貿易與文創設計搭橋

2013-09-10.經濟日報.B6.經營管理.朱永光

談到公平貿易,你第一個聯想到的可能是咖啡和巧克力,但其實這種以協助弱勢生產者改善生計及生活條件為訴求的新型貿易關係,可以廣泛落實在生活各個方面。
「繭裹子」是台灣第一個世界公平貿易組織WFTO的會員,販售台灣設計的公平貿易商品。
楊士翔與蔡宜穎原本在上海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閒暇之餘開始了環保設計的手工創作,產品設計及理念在展會上頗受好評,返台後兩人有志一同投入公平貿易的行列,成立「繭裹子」致力於環保產品的設計,以及推廣公平貿易的理念,建立屬於台灣自己的公平貿易品牌。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大愛感恩科技 環保公益領航者

2013-08-27.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全球產業正式進入了綠色經濟時代,在產品製造過程中運用科技,力求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台灣本土企業「大愛感恩科技」是其中的典範,開啟寶特瓶的再生循環,賦予新價值,不但減少地球資源的開發,也解決了大量塑膠製品回收的問題,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垃圾變黃金」!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東風經典食材 體現企業良知

2013-08-13.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從2011年的塑化劑到2013年的毒澱粉,台灣的食品頻頻傳出危及人體健康的事件,食品安全問題儼然成為民眾非常關注的民生議題。

2009年創立的「東風經典食材」便是以「土地復耕」與「良知消費」為訴求,建構一套從栽作生產、加工製造到行銷銷售的解決方案,期望再造消費者與土地間的良性循環,共創可持續的綠色未來。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跟著良知,探索農耕新價值─東風經典食材

文:陳宜萍
曾獲金鐘獎最佳廣告獎提名肯定的李筱貞女士,在廣告圈愜意、得意地過著。在廣告工作與志願服務中獲得啟發後,她決定轉換跑道,全心打造「東風經典食材」(以下簡稱東風),實踐「良知消費」與「土地復耕」的夢想。本月YK專欄帶領讀者一起看她的改變,以及她如何一步步地佈建東風事業。

問:如何一步步佈建東風的事業?
答:從之前當觀光顧問的經驗,我學習到山脈下端若要做好水土保持,接觸端(山脈與平原臨界處)一定要有乾淨的種植,才能保護、維持原來土種;若山脈接觸端建蓋工廠,下端很容易會遭受汙染。東風從創建開始,就非常注重「水、土、植物品種」的選擇。從產品研發到銷售推廣、從契作委製到顧客服務,東風致力在過程中,落實「良知消費」、「土地復耕」的概念,讓環境生態、顧客健康和飲食文化三者環環相連。
問:東風服務的客群和提供給社會大眾的價值為何?
答:東風的商品品項分為蔬菜類、滋養米類、沖調品類三大類別,蔬菜類包含殺菁冷藏(凍)蔬菜、花東野菜、有機蔬菜宅配,栽種選品以「高鈣高鐵高纖、多維生素與礦物質、多植化素」為考量;滋養米類有超米、紫米、紅糯米、三寶米,以「維護台灣最優質米區的栽種」為原則,採用阿美原住民特有品種與土質栽種;沖調品類包含多穀飲、多麥飲、杏仁多纖飲,以「最合人體需要的氨基酸比例為標準」來設計選材。東風的服務客群多為養生族、素食族、身體保健與體弱需要者,以及忙碌的專業人士。我希望將食物變成「機能性食材」,提供給現在上班族營養均衡的價值,並提供給社會「維護物種」的價值。
問:東風如何落實「良知消費」的訴求在產品上?
答:在「良知消費」的訴求上,我們非常謹慎地「選栽品項、選地栽種、選廠加工」,藉由研發與銷售「純淨、滋養、風尚」的食材,所開發製成的食品項目,確保消費者得到方便、安全又健康的飲食。以滋養米類的「超米」為例,它以台東關山特選有豐富米糠層的一等米研磨而成,去除米糠蠟後保留全米營養,不刮腸、不磨胃、不必浸泡,品質管理檢驗有關山米區逐批驗證。
問:東風在「土地復耕」概念上的努力?
答:我們以創新設計和切入養生市場為導向,委託農民栽種指標性的作物以拓展更多產品項目和土地面積,間接保持水土、恢復植物多樣化和維護花東縱谷的生態原貌。不僅如此,我們更呼籲大眾,重視與挽回台灣日漸廢耕的生態現況,倡議「土地復耕」,期望在執行農作物契作、精緻加工與批發代工的例行工作中,漸進地恢復與擴大農產耕種面積,讓綠地生生不息。
問:東風的行銷管道與獲利模式為何?
答:東風的銷售管道包含網路平台販售、社團和企業拜訪開發、原客戶群再開發回購等,藉優質品種與專利加工創新品項來行銷和獲利。在產銷活動上,我們會集結在地有志鄉民,了解和維護鄉土生態的重要性,開放顧客與會員前往在地參與和學習。此外,也會邀請合作品牌一同體驗四季與生態之美,推廣「在城市風尚養生,助農村欣欣向榮」的概念。平時我們會舉辦試吃、團購、說明會等活動,並於今年參加TiC100社會企業比賽,藉由和學生合作,設計新的商業策略。
問:經營上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為何?
答:一開始由於公司沒有人員在花東控管和留守,很不熟悉和農民之間的合作情形。當時一個品項栽種就花了四年半的時間,在地夥伴的栽培和有機農民的溝通都不容易。此外,野菜的工程繁複,要找對人負責原料安全和生產品管安全。初期的栽種試做,一個野菜類品項要兩百多萬、米類品項要一百多萬,投入金額相當龐大。
問:未來發展為何?
答:未來東風會推出「共購廚房」(共grow分享廚房),構想來自現在許多家庭無暇無力親自煮飯,多以外食為主,在均衡營養與食物安全上都令人堪憂。「共購廚房」將提供每日飲食需三分之一主食的原則,搭配「均衡營養素」和「強化植化素」的食材選擇要點,以知識分享與實作教學,讓上班族群體驗飲食安全與健康生活的重要。最重要的是讓參加者可以在一起烹調美食的過程,建立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情誼。
YK評論:「投入社會企業創業一定要先從不滿出發」,看到社會上不公不義不合理的現象,去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案,自然就可以號召認同的夥伴,發揮影響力。「心態上不是抱持做善事的想法,而是認定並堅持做對的事」。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創愛的業/四方報 為新移民發聲

2013-07-30.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根據統計,常住台灣的東南亞移民與移工總數已達六、七十萬人,甚至多於原住民,儼然已成為台灣多元族群社會中的新成員。由於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異,加上媒體偏頗的報導,他們普遍未得到台灣民眾的認同與尊重,對於融入台灣社會也增添許多屏障。《四方報》便是以越、泰、印、柬埔寨、菲律賓等五國外語發行的期刊,為來到台灣落地生根的新移民/工,打造傳遞知識、解決問題及抒發情感的平台。
「人到了異鄉,能夠閱讀母國的語言文字都是排解鄉愁、平撫心緒及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四方報》總編輯張正經歷了短期的越南留學後有感而發,返台後有了開辦東南亞外語報紙的想法,隨即獲得長期關注弱勢族群的立報前社長成露茜大力支持。2006年越南文《四方報》正式創刊,用外地人的角度提供新移民/工需要的各類資訊,如:國內外重大新聞、生活工安及照護常識、法律諮詢等,另保留大篇幅的版面讓移民/工投稿,用母國文字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觸,相互打氣鼓勵。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創愛的業/勝利發展中心 激發身障者潛能

2013-07-16.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近年來,提供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的庇護工場,是政府極力扶持的對象,也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但早在2000年「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便以不接受社會捐助及開發多項自營事業為「立基」,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用市場競爭力創造永續經營的契機。

秉持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生命的價值要被肯定,生命的潛力要得到發揮」的理念,身障者張英樹返回台北創辦「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提供聽障、智障、肢障及多重障礙的朋友多元的技能訓練及就業機會,資訊建檔、視覺設計、咖啡輕食、加油站、便利超商等都是陸續衍生的服務項目。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創愛的業/光原社會企業 深耕原民有機農業

2013-07-02.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原住民是台灣多元族群文化中重要的結構之一,處在經濟弱勢及生態環境脆弱之地,雖然政府長期以來投入教育、就業等資源,都未能真正解決原住民部落問題。
「光原社會企業」是一間以社會企業為訴求、原住民為主體的公司,致力於改善原住民的生計問題,促進部落自立及永續發展。

「光原社會企業」的前身,是印度籍神父鄭穆熙所帶領的輔仁大學原住民專案辦公室,在13年前開始從事原住民的教育服務工作,實際深入部落後才真正了解,原住民地區的大部分問題都根源於經濟貧困──部落無法創造就業機會。在2005年成立「瑪納生活促進會」輔導原住民在阿里山上利用廚餘有機耕作,進而打造「有機部落」,期望利用部落現有的天然資源,在地建立一套新興產業方案,提升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品質。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創愛的業/社企流 散播社會企業種子

2013-06-17.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在美國念書時因緣際會接觸到社會企業相關課程,林以涵便深深地被這「用商業的力量改善社會問題」的新興概念吸引,接下來一連串的研究與實習工作經驗,從國外社會企業家們的創業精神、創新的商業模式中獲得許多激勵和啟發,更奠定她投入參與的決心,並認定社會企業是她最重要的人生志業。

回台後,林以涵發現相較於歐美各國,台灣的社會企業仍處於萌芽、摸索階段,而網路上許多相關資訊均以英文為主,語文上的隔閡影響了社會企業的發展,台灣也缺乏一個以社會企業為主題的交流平台。在她的主導推動下,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www.seinsights.asia) 於2012年2月正式運作。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創愛的業/耕心蓮苑 為弱勢兒打造第二個家

2013-06-04.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新北市今年起與超商合作的「幸福保衛站」,提供有急難需求的弱勢家庭學童餐點,計劃用意良善,也突顯國內的確有為數不少的弱勢家庭,需要各界的關懷。
位在三重的「耕心蓮苑」就有一群老師15年來默默地耕耘付出,擔負起社區裡弱勢孩童的安親照護及教育、教養工作。
「耕心蓮苑」共同創辦人余素華及陳瑞珠早年一起去三重地區做家庭訪問,發現竟然有學生家裡連書桌都沒有,只能跪在茶几邊寫作業,也常看到青春期的孩子夜晚仍遊蕩街頭,深深感悟孩子在大人生活困難時往往無法獲得適當的照顧,連三餐溫飽都成問題,更別說教育、學習等發展機會。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拉近數位落差 科技濃湯助弱勢

2013-05-21.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多數非營利組織在面臨人力及財源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沒有多餘的資源可運用在電腦軟體及資訊系統方面。「科技濃湯 (Techsoup)」便是因應而生的科技產品捐贈平台,嘉惠全球超過18萬個非營利組織。

1987年在舊金山灣區成立的CompuMenter是「科技濃湯 (Techsoup)」的前身,創辦者Daniel Ben-Horin原本只是集合一群資訊產業工作者,運用他們的專業協助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建置資訊系統,當時矽谷軟體公司常常將新軟體的光碟贈送給雜誌的作者與編輯試用,Ben-Horin便突發奇想四處蒐集這些光碟,並以5美元的低價提供給非營利組織使用。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打造共生共榮喜願共合國

2013-05-07.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從創業「喜願麵包」提供工作機會給身心受限的朋友,到以糧食自給為訴求的「喜願共合國」,號召台灣農民們契作本土小麥、雜糧,推動社區協力農業。早自1999年開始,「總兼」 施明煌就不斷以批判、自省的思維,用創新的商業方案解決他所觀察到的社會問題。

90年代仍在製造業擔任主管的施明煌,面對台灣產業西進、生產自動化及引進外籍勞工等多重降低生產成本的壓力,必須做出決策,即是否淘汰當時負責組裝零件的保育院朋友,雖然在成本上僅僅是兩毛錢的差別,但也讓施明煌深刻檢討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所遺留下來的缺失,並體認人在職場上所應得到的尊重及創造的價值。他便決定以門外漢的身分投入麵包產業,開始了他的喜願人生。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美寧工坊 一針一線重現小鎮風華

2013-04-23.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泰山鄉,原來是全球知名芭比娃娃的生產重鎮,但受到產業外移的影響,社區逐漸凋零沒落。現在由古翠娥帶領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在「美寧工坊」打造具有台灣意象的「美寧娃娃」,希望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再現泰山往日風采。

1967至1987年間,美國芭比娃娃大廠Mattel在台灣泰山鄉設廠,全盛時期有超過半數的泰山人是Mattel公司員工,直到Mattel在成本的考量下,決定撤廠轉往他國設廠,才結束泰山20年的代工歷史。「我是被芭比給養大的」,許多老泰山人會這麼說。不可否認代工芭比娃娃所留下來的生活文化和產業風華,確實是泰山人所共同擁有的回憶。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九天 給中輟生更好的舞台

2013-04-09.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台灣的「宮」、「廟」常常是中輟生及蹺家少年聚集的地方,長期以來不免讓陣頭染上黑道幫派色彩。「小孩變成問題少年,不是他們的錯;而民眾普遍對於陣頭觀感不佳,也不是民眾的錯,但不可否認陣頭仍是源自台灣民間最基層的表演藝術。」許振榮於1995年向政府登記立案,正式成立「九天民俗技藝團」,從多方面著手改造、創新,成功打造屬於九天的全新陣頭文化。
首先,許振榮嚴格要求團員的生活教育與團隊紀律,營造大家庭般的認同及歸屬感。同時,許振榮也刻意削減陣頭裡的宗教色彩,演出中加強了擊鼓部分,並特地請來編曲及編舞老師,增添陣頭的表演及藝術性,逐步讓傳統地方廟會的陣頭走向藝術化、劇團化及殿堂化。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大誌雜誌 助街友新生

2013-03-12.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是一本專門交由街友及弱勢人群販售的街頭刊物,2010年4月由創辦奇摩、樂多網的「網路新貴」李取中正式引進台灣,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每月銷售量已達3萬本, 這樣的成果可視為台灣公民社會發展邁入成熟階段的一大指標。
THE BIG ISSUE起源於英國倫敦,由美體小舖創辦人John Bird及曾有過流浪街頭經驗的友人Gordon Roddick共同創立,選擇以社會企業的方式,幫助街友們獲得穩定收入,給予他們自力更生的能力與重返社會的機會。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黑暗對話 突破殘疾障礙

2013-02-26.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著名聾盲作家海倫凱勒曾經希望上天賦予她3天的光明時間,讓她好好感受世界的美妙,而在「黑暗對話」有一群視障同胞想要將這黑暗體驗推薦給台灣的朋友。
「黑暗對話」 (Dialogue in the Dark, DiD) 1988年由德國社會企業家Dr. Andreas.Heinecke創立,是一項獨具創意的教育體驗專案,經由盲人或弱視的培訓員引領,在完全黑暗中經歷各項遊戲及體驗,以體驗館、工作坊、品酒會、音樂會等模式營運,至今已擴及160個城市,超過30個國家、650萬人次參與過這個令人感動的體驗。

2011年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取得授權,正式將「黑暗對話」引進台灣。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社會企業開發 活水灌注新生命

2013-01-29.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朱永光

6年前家中誕生的小生命,被陳一強視為是上帝賜予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禮物,感恩之餘,也開始省思要如何善用自己多年企管顧問的專業,回饋社會、改變社會,「活水社會企業開發」是他具體實現目標的起點。

新投資生態加持社會企業

作為台灣社會企業的先行者,在國內各項推動社會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動中都可以看到陳一強熱情的身影。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創愛的業/台灣農夫 讓農村經濟及生態雙贏

2013-01-01.經濟日報.C5.經營管理.朱永光

看到九二一家鄉滯銷的農產品,看到經濟發展跟生態環境間的角力,看到逐漸凋零的農村文化,「台灣農夫」王順瑜畢業後毅然返回家鄉,誓言要找回昔日農夫的笑容、農村的希望及大地的風采。

「台灣農夫」開創國際市場新契機

擁有獸醫執照及海洋生物學專業的王順瑜,返鄉務農後,致力於推動無農藥、無化肥的自然農法技術,並一手創建「台灣農夫」品牌,並號召成立「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協力生產,強調順天應地、適地適種等對大地友善的古法耕種方式,成功將台灣的無毒有機農產品行銷到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並獲得多項國際食品認證,為台灣農產品開闢一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