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薪火新苗/引「活水」挺社企 用投資代替捐款

2016-11-15.經濟日報.B5.經營管理.朱永光

在產、官、學各界的推動下,近年來許多懷抱理想的年輕朋友紛紛投入創辦社會企業,希望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解決不同面向的社會問題,但創業初期由於缺乏資金、人脈及相關管理技能,在公司營運及成長發展上,往往面臨很大的挑戰。

「活水社企投資開發」以發掘能夠改變社會的投資個案、連結社會創業家與投資者,發展可持續擴展、並值得被投資的商業模式為使命;也是目前台灣少數講求社會影響力,鎖定社會企業為輔導及投資對象的創投機構。

協助社企創業

創辦人陳一強過去曾在國際顧問公司擔任要職,擁有15年以上企管顧問經驗。2006年家中小生命的誕生,感恩之餘,他思及未來孩子所處的社會及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省思要如何善用自己的專業,改變社會、回饋社會。

陳一強加入台灣社企先行者「若水國際」團隊,結識了台灣社會企業的第一代生力軍,包括日後創辦第一個華文社企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的林以涵,及推動國際志工服務「以立國際」的陳聖凱。

三年的實務參與,讓陳一強深刻體認到,在社會企業觀念剛萌芽的階段,除了資金投注,也必須整合商業模式開發、人脈資源連結、經營管理諮詢等輔導服務,才能真正協助社企創業者,逐步為台灣社會企業建構完善的創業、投資生態。

2011年創辦初期,陳一強運用自己的專長和經驗,輔導多家社會企業,並以相當多元的方式,協助引進民間公益資本。有的是先找到天使投資人創立公司之後,再把股份全數捐給非營利組織,成為「非營利社會型公司」;有的是投資股份,同時要求導入符合社企精神的股東協議書、公司章程與董事會;有的是提供策略與財務諮詢、以社企名義登上創櫃版;有的則是協助找到對的人才、發展業務;有的則是設計以發行特別股增資的模式,創造股東回收本金的機會。

眾籌集資模式

致力提倡以「投資」代替「捐款」,2014年「活水社投」集結43位來自台灣及矽谷不同領域的企業人士,以天使俱樂部眾籌模式(Club-Funding),每人一年30萬元,預計三年募資5,000萬元,成立台灣第一個社會創投基金。

與一般創投基金最大的差異在於,股東們對於投資回報,僅以拿回本金為訴求,若能有利息回饋更好,因此「活水社投」在股東價值極大化與捐贈之間,取得發展空間,雖然基金運作屬於實驗性質,但可感受到台灣社會對於社企創投的殷切期盼。

除了資金,股東也會依據投資個案的需求,貢獻個人的時間/專業、資源/網絡,積極參與投前評估及投後治理,並在公司治理、人才培用、業務發展、產品精進、資金募集等方面,協助社會企業持續成長。

猶如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的場景,在台灣真實重現,年輕世代的社企創業家與資歷豐富的企業專業人士,攜手合作,共創改變社會的契機。出錢又出力,「活水社投」具體呈現「影響力投資」的最高境界。

從事業轉戰志業10年,陳一強一直是台灣社會企業的幕後重大推手,成功搭建企業界支持參與社會企業的橋樑,未來計畫連結更多企業能量與產業資源,成立第二支基金,透過正式的基金管理制度,健全台灣社會企業的投資環境,深入協力更多不同領域的社企成長發展、影響力升級,如同活水湧流,生生不息!

(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Start Up Taiwan 發起人,本專欄隔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