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薪火新苗/公益也是一門好生意 社企流育新苗 開啟新視野

2016-09-20.經濟日報.B5.經營管理.朱永光

2006年尤努斯教授與其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 (Grmmen Bank)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成功點燃全球「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火苗。以商業力量及企業經營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兼顧公益及獲利的社會企業可視為對資本主義的反思,也預告了未來企業發展方向。

社企觀念 遍地開花

近年來,社會企業一詞逐漸為台灣社會大眾所熟悉,不論是政府單位、學術團體或企業機構紛紛將資源投入此一領域,台灣社會企業的觀念萌芽至今遍地開花,其中最大推手之一就是「社企流」,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2012年2月上線的「社企流」,由當時年僅27歲的林以涵等三位熱血青年共同創辦,鑑於許多社企相關資訊均以英文為主,語文上的隔閡,影響了社會企業在台灣等大中華地區的發展。創辦初期,大家以兼職方式,帶領一群八年級志工,翻譯彙整了許多具參考價值的社會企業資訊。成立短短一年半,網站就順利發展成擁有9,000多名粉絲、50位志工的平台。林以涵個人也登上遠見雜誌2013年「100位平民英雄榜」,並獲選為2014年經貿國是會議最年輕的青年顧問。

從內容網站起家,「社企流」以閃電般的速度成長,2013年註冊成為公司,創辦團隊與志工夥伴也陸續轉為正職,全心投入,另從活動與育成兩方面,全面推動台灣社會企業發展。舉辦各類主題講座、技能工作坊,讓對社企有興趣的朋友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

每年的年度論壇活動是台灣社企圈的大事,從2013年起「500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夢想自造家」、「堅持的力量」,到今年「擁抱未來」,論壇主題不但緊扣著公司的精神與成長步伐,也是台灣社企產業發展的縮影。

從啟蒙到交流,社企流累績超過8,000名的參與者,讓台灣迎頭趕上新加坡、香港、首爾等城市,成為亞洲主要的社企聚落之一。

2014年開始啟動iLab社會企業育成計畫,透過「Try it 創意試驗」與「Do it 創意行動」項目徵選,鎖定「草創概念,即將進入市場測試」以及「已驗證市場需求,擁有部分社會影響力,求穩定營運」兩個不同階段的社企創業家,並提供種子獎金、導師諮詢、課程培訓、交流媒合等輔導資源,逐步建立起台灣社企生態圈。

結合資源 試驗創意

提倡從點子到實踐的實作精神,iLab最大的目的是協力、陪伴新興的社會企業走過創業的第一哩路!

高度的使命感與活力十足的執行力,「社企流」創業之初即獲得多位企業人士出資支持,與企業合作的活動專案及年度論壇,好評不斷、出席人數屢創新高;iLab育成計畫,更結合了各界企業資源,共同攜手支持想改變社會的社企創業者。第一屆共輔導18位社企創業者,今年第二屆隨即擴大規模至44位。

「社企流一路受到很多前輩的幫助,所匯集的資源會努力讓更多創業家共享,期待看到社會產生正向的改變。」林以涵說。

不曾停止腳步,未來林以涵為自己及「社企流」立下國際化的新目標,除了邀請國外知名社企人士來台分享交流,啟發創意,也希望豐富台灣社企與國際資源的連結。「社企是一個很新的領域,很多都是首創的商業及服務模式,在台灣無從參考諮詢,但在國外或許已經有人做了,社企流搭起國內與國際團隊的橋樑,加速其成長,才能更擴大影響力。」

從「社企流」及許多投入社企的年輕朋友身上,不難發現另一種新世代、新型態的創業氛圍,他們關心社會議題,有目標、有理想但也要自給自足、永續經營,比起賺錢,更在意的是社會影響力,他們開啟了公益的新視野,用行動證明「公益也是一門好生意」。

社企觀念 遍地開花

近年來,社會企業一詞逐漸為台灣社會大眾所熟悉,不論是政府單位、學術團體或企業機構紛紛將資源投入此一領域,台灣社會企業的觀念萌芽至今遍地開花,其中最大推手之一就是「社企流」,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Start Up Taiwan 發起人,本專欄隔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