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薪火新苗/小鎮文創 護舊又創新

2016-06-28.經濟日報.A17.經營管理.朱永光

近年來日本政府提倡「地方創生」的概念,因應偏鄉人口外移、城鄉發展差異懸殊等問題,希望構築青年活力注入鄉村的渠道,進而創造地方就業並形成人口增加的良性循環。台灣青年創業家何培鈞早在10年前就落腳南投竹山,從觀光行銷到產業革新,一步步重拾台灣小鎮的價值與生命力。

以工換宿 吸引年輕人

這一棟荒蕪的百年三合院,在一心想要修復古宅、保存文化的何培鈞看來卻珍貴無比,於是他一磚一瓦地將它修葺改造成台灣最美的民宿「天空的院子」,成功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的到訪與駐足,住古厝、遊古道、品嘗當地食材,堅持結合竹山在地產業與文化特色的經營模式,為這個早已沒落、旅客趨近於零的小鎮,帶來前所未有的觀光人潮。

然而,雖然觀光人數一直在增加,但當地人口卻持續減少,竹山前景仍不樂觀,何培鈞2011年進一步成立「小鎮文創」,希望建立一個開放的平台,為小鎮帶來更多的改變。

「與其自己想破頭,不如邀請大家一起來幫忙想」,何培鈞開始在各大專院校推動「以工換宿」,招募年輕人來到竹山短期居住,除了親身體驗、挖掘竹山的美好,唯一條件就是要用自身的專長推廣竹山文化。

借力使力的策略讓鎮上有了新氣象,打鐵店開始製作除了農具外的手工紀念商品、米麩店生產更多口味與包裝更精美的「米香」,店家招牌也從壓克力變身成結合科技與在地手工技藝的竹編QR Code,讓遊客快速地從手機獲得店家資訊與在地故事。

此外,彩繪空間、拍攝微電影、設計竹編產品,「小鎮文創」就像一個創意實驗室,每年有超過200位來自世界各地及中港台的年輕人,來此實現上百個讓小鎮更好的點子,同時「小鎮文創」也提供友善的創業環境,協助青年返鄉創業。

一連串的作為產生漣漪般的效應,何培鈞將經營層面延伸到社區,結合當地廟口文化與路跑創意,每周固定舉辦夜跑活動,更在廟口前搭起布幕、音響辦論壇,帶動竹山居民互動、交流,促進鄰里共同投入社區再造等公共議題的討論。

「唯有在地人更認識自己的家鄉,產生認同文化與自我覺醒的共識,才能成就一個地方的革新和成長。」何培均說。

有如童話故事中仙女手中的魔法棒,在小鎮上空輕輕一點,人們看到從台中高鐵站到竹山的客運復駛了,原本老舊的台西客運站用竹編工藝改造成特色餐廳,鎮上老店第三代決定承接傳統家業、創新轉型。

還有,原本在外打拚的遊子返鄉與父親一起將茶園轉作有機;一位導演也回來要拍出屬於竹山的第一部電影。有了年輕人創造力的注入,在地經濟因而形成,這場溫柔而強勁的改造行動持續進行中,成就一個個改變小鎮的奇蹟。

社區再造 深度體驗學習

「對待沒落鄉鎮最好的方式就是開放、開放、再開放,就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進來,以及許多被重新定義的機會。」何培鈞再提出結合「食、宿、學習」的商業模式,把一般的觀光行程轉化成深度的體驗與學習。

在地創業青年成為竹山鎮上的另類景點,廣邀企業團體來聽他們創業的故事,並親自參與翻轉這座小鎮的復興運動,目的除了引進外面的社會資本,促進在地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企業的力量,將「小鎮文創」的社區營造經驗複製並運用在台灣各處鄉鎮。

把社會問題視為開創的機會,劣勢翻轉成優勢,進而產生新的商業價值,「社會企業」是台灣新世代創業的另一種趨勢。

從一間民宿到一個社區,再到一個鄉鎮的發展,「小鎮文創」兼容護舊與創新,結合內部與外部資源,創造在地的自主性和永續性,影響力持續擴大,也為台灣在地經濟發展立下一道成功方程式。

(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Start Up Taiwan 發起人,本專欄隔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