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創愛的業/奇姆娃 泰緬邊境激盪生命力

2014-11-04.經濟日報.A18.經營管理.朱永光

緬甸內戰衝突不斷,因為政治的迫害、無法預知未來的恐懼,大批緬甸人民被迫逃亡,在台灣人不太熟悉的邊境國度裡,現在還有十多萬難民、偷渡移工及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為生存奮鬥著。泰緬邊境105號公路上,兩位台灣女士林良恕與黃婷鈺成立手織品牌「奇姆娃」,為流離失所的人們帶來自力更生的希望。

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後,黃婷鈺隨即前往泰緬邊境難民營擔任國際志工,從事教育、救援等發展工作,一投入十年光陰過去了,伴隨著成長的軌跡,她的角色也一路從志工、人道救援組織的計畫負責人、泰緬公益旅行團領隊到「奇姆娃」手作坊創辦人。

「難民營的狀況當然是很糟糕,茅草竹片搭起的草棚,加上塗上黑漆的木板跟幾盒粉筆,就是學校。儘管生活如此艱困,但難民仍懷抱著回家的夢想、努力求存,這也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黃婷鈺說。

另一位創辦人林良恕,更是早年就獨自挺進罕為人知的高山克倫部落,深耕國際醫療與教育服務二十多年。「長年從事援助工作,讓我們不禁思考他們要如何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奇姆娃』正是在這樣的概念下誕生。」為了鼓勵當地婦女能有一技之長,自立營生、改善生活,以克倫族語CHIMMUWA:當地傳統的白色連身裙為名,成立工作坊,培訓在地婦女團體設計、生產自然樸實的手工織布產品。

決定跳脫傳統NGO/NPO的體制運作,就在地資源解決在地問題。「奇姆娃」營運中心設在泰緬邊境上的美索(Mae Sot),鼓勵村民在沒有化學污染的土地上,小規模友善種植棉花,手捻成粗細不太一致的棉線,再以天然染的方式,用叢林裡的樹木、花草、昆蟲等古法染色,紡出具有古樸手感的布,結合現代時尚簡約設計風格,生產包包、手機套等多種極富質感的商品,並將販賣收益回饋當地。

「商業市場機制已經開始進入邊境地區,手捻線、紡紗和手織布等技藝正快速消失中,逐漸被便宜,卻對土地、人體有害的化學染劑取代。奇姆娃的意義不僅止於增加當地婦女收入,同時推廣友善土地的耕作與生產,更藉由合作的方式保存克倫族的傳統文化。」

多年來銷售以東南亞市集及拓點寄賣為主,幾次在台以產品義賣方式籌措邊境兒童教育經費。現在黃婷鈺帶著「奇姆娃」漂洋過海返回台灣,打造社會企業品牌,並積極探索在台灣市場生根發展的可能性。

「奇姆娃」品牌背後要訴求的理念很多,有公平貿易、國際人道救援、友善土地耕作、弱勢族群自立,但黃婷鈺也進一步從消費市場的角度,思考兼顧產品特色的品牌價值定位。

她說,「泰緬邊境的生活步調真的非常不同,對他們來說所謂的時間就是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於產品材料全部取自於自然環境,例如在進行天然染前,村民會做一些儀式,像是向大地感謝:這是我們取之於祢的東西。『順應自然』、『尊重、敬畏大地資源』是我們透過產品想要傳遞的生活方式與態度,而非對這片土地予取予求!」

市場開發起步維艱,黃婷鈺尋找合適的販售點與具有相同理念的合作夥伴,也逐步調整品牌認同及競爭力,期望三年內可以在台灣市場有所突破、建立實體店面。

社會企業的品牌之路,常常因其公益色彩而掩蓋了產品本身的特色,是其企業成長發展的隱憂與瓶頸。十年來在泰緬邊境穩健茁壯的「奇姆娃」,產品獨具風格,以台灣為拓展市場的第一站,正考驗著團隊經營品牌的能力。

(作者是社企流顧問、美商中經合集團總經理,本專欄隔周二刊登)